跳至內容

討論:黃帝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黃帝屬於維基百科哲學與宗教主題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丙級未知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中國專題 (獲評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神話專題 (獲評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神話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神話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荒謬的韓國起源論之一[編輯]

--2014年9月2日 (二) 00:46 (UTC)~~ 不明白為何文中出現毫不相干的朝鮮韓國? 近代兩韓屢有學者教授群(例如仁濟大學진태하陳泰夏)串改並聲稱中國神話人物均為韓國人。最顯著者為二戰時期的申采浩,竄修偽史書來達成韓國起源論目的,近代兩韓鼓吹民族主義卻隨意概括其他中國民族為韓國人的意圖(滑稽可笑的行為)。況兩韓根本無所謂傳說,其串改歷史行為理在每一中國神話傳說條目下刪除與韓國相關聯字句,以正視聽。)

徵求」頭著布冠」的黃帝圖[編輯]

這象徵的是黃帝不再是帝,而是中華民族祖先的轉換開始:

在明代王圻編纂的《三才圖會》中,收有黃帝畫像一幅(附圖一),圖中的黃帝,頭戴冕旒、身著黻服,儼然帝王氣象;然而在二十世紀初期,《江蘇》、《黃帝魂》、《國粹學報》、《民報》等雜誌所先後刊載的同一幅黃帝頭像中(附圖二),黃帝卻是頭著布冠,與齊民無異。這兩種極為懸殊的圖像表述,足以顯示,晚清知識分子意識中的黃帝殆已通過「國族化」的過程,脫離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一書所樹立的「帝王譜系」,轉而被納入中國國族的發展脈絡。

Hanteng 2007年11月5日 (一) 22:11 (UTC) ...[回覆]

個人覺得可以將中華民族對於黃帝的集體記憶建構 與 神話 分別開來陳述[編輯]

原文第一段所引用的沈松橋的文章正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因為中華民族與歷代帝王引用黃帝的動機不同: 歷代帝王著眼的是其正統性, 因此, 甚至滿清帝國的滿族也可以號稱是正統:

兩漢之後,隨著大一統帝國制度的確立,黃帝所具的政治性格日愈強烈,其為帝王典範的意涵也愈形顯豁。唐逢行圭注《鬻子》,便說:

……帝王之功、莫此為甚,故百代不易,為福為教也。39 黃帝既已轉化而為政治權威合法性的根源,自不免成為歷代統治者亟欲攀附、壟斷的「符號資源」( symbolic resource)。王莽篡漢,起九廟,首立「黃帝太初祖廟」,其廟規制閎大,「東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餘廟半之」。40....... .....透過這一連串的儀式行為,歷代君主遂得祖祧黃帝,與之建立一套虛擬性的「政治血緣」( blood of politics),從而將黃帝「奪佔」(appropriate)為皇室專屬的世系祖源;而臣民百姓之屈從於皇朝的政治支配,當然也就在此機制之下,變成「天經地義」、不容置疑的「自然」現象。.......由此可見,至少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黃帝」大體上只是現實政治權威的另一象徵,只是「皇統」的一個組成要素。至於流傳民間的黃帝傳說,則以「仙話」的形式,構成另外一套與官方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敘事系統,

然而,中華民族的現代概念正是在那時有兩股論述,一個是尊黃帝(血緣種族),一個是尊孔子(文化道德),至於那時遠古時期不管是現代概念的『民族』還是封建時代的『帝王』都是後來強加上去的政治概念,一個比較穩當的做法是放回部落社會的說法,如部落聯盟首領甚至是酋長。

Hanteng 2007年11月5日 (一) 22:11 (UTC)[回覆]

原文問題比較多,修改一部分[編輯]

首先,中華民族是現代概念。它包括了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它們當時還未形成。故改為華夏族。 再次,史記為正史,其記載黃帝為公孫姓,應以此為主,怎麼反讓野史記載的姬姓作首呢。 還有,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暫且留下。218.106.82.163 12:17 2006年8月6日 (UTC) 另外,華夏族條目記載皇帝為夏族首領,難道都是姬姓?我覺得不太對勁,請大家幫忙改改。218.106.82.163 2. 說嫘祖之父孫姜雷為炎帝神農氏的第十一世孫,被封為六合方山侯,方山即今江蘇南京六合方山,姜雷以山為姓,改名方雷。問題:但是當時黃帝正與炎帝大戰,後來黃帝又娶了炎帝第11世孫之女,就算當時女性只要14歲就有孩子,14*11=154, 那意思是說,當時跟黃帝打仗的炎帝已經一百五十幾歲囉?!

勘誤[編輯]

關於黃帝的傳說太多,但這個條目寫的比較籠統,不能體現維基原則。 建議參照一下原始典籍(特註:秦漢之前的)因為後世對神話的篡改比較厲害。--Woc2006 14:26 2007年2月26日 (UTC)WOC2006

關於史記的記錄[編輯]

可見Wikisource史記/捲013,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記,尚矣。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於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

根據我個人在北京語言大學上中國古代史的課來說,教授也強調夏之前因不像商(有甲骨文)後有文字及時間記載,許多仍無法認定為歷史,只能以神話傳說代之。

正因為其神話傳說性質,後世對神話的」改寫」有各種不同版本,也不能算是篡改,因為這都算是神話傳說的各種不同版本,最好以神話(myth)的方式來呈現各代不同的改寫及詮釋,如同我最近讀到的,在1920年到1940年代,中華民國教科書所教的黃帝有很大的改變,最明顯的是圖片的使用,從強調學者氣息及政治能力(對軍閥作戰)的黃帝圖到全身著武裝(對日抗戰)的環境需求。

沒有準確的歷史考證[編輯]

由於關於黃帝的記錄大多沒有準確的歷史考證,即使史記的記載也是根據傳說所寫,所以準確性堪虞.建議增加各種不同傳說版本對比注釋.

只能說是漢人的祖先吧[編輯]

中國官方認定有56個民族,難道每一個都能跟他攀上關係? Bunnyman17 (留言) 2010年5月26日 (三) 07:42 (UTC)[回覆]

並不是每一個,但至少很多都可以攀上關係,比如匈奴先祖夏后氏之苗裔,夏的君主又是黃帝之苗裔,自然能攀上關係。其他民族類似。Dreamer in Utopia留言2018年6月5日 (二) 13:42 (UTC)[回覆]

關於黃帝的姓和出生地歸屬問題[編輯]

本着採用較早文獻的原則,黃帝更較大可能為姬姓(出自國語),而較少是公孫姓(出自史記,較大出生與天水(出自水經注,而不是新鄭(出自大明一統志)。--Ksyrie(Talkie talkie) 2011年12月5日 (一) 14:38 (UTC)[回覆]

Untitled[編輯]

  • 有一部連續劇"軒轅大帝",與蚩尤作戰,沒提到磁鐵,指南針的發明.36.233.121.172留言)李肖先 July 19,2016.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黃帝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7月27日 (五) 18:27 (UTC)[回覆]

2020年7月14日[編輯]

可以加入完全的原創研究?—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JNO1對話貢獻)於2020年7月16日 (四) 08:34 (UTC)加入。[回覆]